两会声音:建议非盈利养老机构可转盈利,允许上市扩大规模;以合理回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养老

阅览:

时间:2020-05-27

伴随全国两会的进行,养老这个事关民生的话题热度不减,代表、委员们屡屡建言献策。本期继续围绕这个话题为您整理相关精彩提案,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
袁亚非委员:建议允许非盈利养老机构可转盈利并允许上市扩大规模

“应该激发社会活力,让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,是不是可以考虑让公建民营、非盈利养老机构转成盈利养老机构。”这是全国政协委员、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5月2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络视频采访间接受采访时,提到的有关养老健康的建议。

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,我国养老行业规模不断扩大,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大幅提升。截至去年年底,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已经超过761.4万张,养老机构超过3.4万个,其中社会力量占比超过50%。

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今年关于养老的重点工作,推动消费回升,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,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,支持餐饮、商场、文化、旅游、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,推动线上线下融合,发展养老、托幼服务。

社会资本力量是养老产业重要组成部分,袁亚非重点提出建议,“应该激发社会活力,让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,可以考虑让公建民营、非盈利养老机构转成盈利养老机构,并且允许这些机构上市,以获得更多资金来扩大养老产业规模。”

袁亚非提出这一建议根本动力有两个:

一是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.5亿人,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,养老床位与医疗需求庞大,但现在床位数、养老院、护理院是远远不够满足需求的,并且这个规模还在不断增加;

二是这部分需求如果光靠国家,肯定没有力量全部负担,所以一定要激活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,让企业盈利,把养老当成一份事业来做,同时为社会做贡献。

袁亚非委员:公立民办养老机构冷热不均,建议以合理回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养老

有效应对不断攀升的社会需求,切实加强养老机构能力、扩大社区养老床位,是行业面临的突出课题。基于此,全国政协委员、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提出了《关于进一步支持社会资本发展普惠养老的提案》,建议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,促进我国普惠性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。

公立和民办养老机构冷热不均

据民政部、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计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达2.49亿人,其中4000余万系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。

袁亚非提到,作为衡量养老护理服务供给能力的核心指标,我国养老床位数近年来快速增长,2019年底已达761.4万张,其中养老机构床位约429万张,社区养老床位约332万张。

但与我国社会需求相比,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,主要表现在总量不足、供需错配、缺乏活力等方面。袁亚非介绍,全国2600多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和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远未得到满足。

此外,我国养老机构收住老人仅215万人,整体床位空置率达50%。很多公立机构供不应求,民办机构门庭冷落;城区老龄化严重,养老机构却较少,而郊区床位较多,但就医、探望不方便。公办机构往往受到不计成本、效率较低等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。

与此同时,占民办机构95%的非营利性机构由于投资不能收回、盈利不能分红、不能抵押贷款,发展乏力。这导致养老产业缺乏活力。

以合理回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

因此,袁亚非在提案中建议,应当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重点发展城区普惠养老,提高民办机构服务质量,减少供需错配。

袁亚非建议,对于民办普惠养老机构的选址难题,地方政府应加大协调支持力度;帮助民办养老机构协调引入医疗卫生、健康管理等资源,补齐资源短板,提升服务质量,提高吸引力。

袁亚非认为,要给社会、给市场创造更多机会和可能,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,推动养老机构市场化改革,激发养老服务行业的活力,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立机构改革;

积极鼓励民办机构公司化注册、企业化运营,允许民办非营利性机构转为营利性机构;

在确保普惠养老“准公益性”的前提下,允许民办机构设定市场化的服务价格,以合理的利润和投资回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养老产业。

袁亚非建议,深入开展“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”,迅速总结参与城市的政策经验,尽快形成支持社会资本可持续发展普惠养老的新模式,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总量迅速扩大。

比如借鉴国外成熟运营的CCRC(持续照料社区)模式经验,加快推广和完善共有产权养老房政策,以平衡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长期回收和短期投资的矛盾;

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、商业保险(如长护险)等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,既可为养老企业提供中长期、低成本的资金支持,也为老人提供长期稳定收益,提高居民养老服务消费能力。

来源:中国房地产报(李燕星)
华夏时报(徐超)
综合整理:春树养老